头图.jpg

城市智慧美学 | 徐昀超:城市的美学是一种“社会美学”


深圳,一座美丽而丰富的城市,用42年的时间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了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壮美画卷。深圳晚报携手NEXY.CO(奈蔻),组织开展2022“城市智慧美学”系列活动,发现一批用智慧构建城市之美、用作品书写深圳城市美学的建筑、设计从业者,通过文字、影像记录他们的独特审美理念和对城市成长的认知。

深圳是个多元化的城市,这里人和自然、建筑和谐共生,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城市美学。建筑师徐昀超曾走过世界上很多个城市,见过很多个建筑,但兜兜转转仍然觉得深圳有它独特的美学,这种美学中蕴藏着开放、包容的智慧,一直在动态中葆有强大的吸引力。

下载.jpg

坚持手工创作 在反复打磨中探索美学

2001年,还在读建筑学大四的徐昀超第一次“逃课”来到深圳,帮从美国回来的好朋友投一个标。那些日子,他在工作室里每天干上十几个小时, “两点一线”的生活他却不觉得枯燥。因为一边设计一边做模型,三个月下来,竟然积累了几十个手工模型。徐昀超说,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深圳。

2005年徐昀超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建筑学,师从史蒂文霍尔、伯纳德屈米等建筑大师。在纽约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手作模型”与空间美学不可分割的联系。最先进的电脑也只是工具,是手的延伸,但不能替代人的脑、眼、手。但一个实体模型却可以经历破碎、组装、再破碎、再组装的过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再创造。

后来徐昀超从纽约到鹿特丹,多个国际级项目的实战经历让他更深地认识到“用手思考”对于完成建筑品质的重要性。虽然这种匠人般反复打磨模型的过程费时费力,但徐昀超却乐此不疲,没有丢弃那份手工艺术和建筑最初的链接。

2010年徐昀超回到深圳,在自己的工作室和建筑创作中一直保持着手作模型的习惯。从超级都市到乡村振兴的各种项目实践,工作室存下了上百个的各式各样的模型。对于徐昀超而言,模型既是对建筑师围绕着人的感受不懈思考的记录,也是连结建筑空间与人性体验的最佳媒介。

对于城市智慧之美学,徐昀超表示这本身由三个词组成,但无论是城市、智慧还是美学都是从人出发的,有了人以后,才有这些词汇,也因此围绕着人产生了城市,城市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空间载体,所以建筑学一直在探求怎么用美学去规范、启发、设计、运营好城市。城市智慧之美学是一个开放的命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于美学要赋予一种开放式的观念。

以人为本 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社会美学

回忆起初来深圳时,徐昀超对城中村、夜生活等充满人气和烟火气的场景印象格外深刻。对于游历世界的他而言,相较于见识过的很多明星建筑,反倒是在一些隐藏在城市中的不知名角落里的空间可以挖掘到更多灵感。徐昀超说,深圳的美学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社会美学,而不是局限在建筑学自身评价体系内的狭义美学。确切地说,这种美学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充满变化不断更新的实用美学。

“无所住相而生其设计”是徐昀超的设计哲学。他相信面对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使用者,好的设计就是以人的需求为始终,从而开放边界,不囿于定式;参差多态,不限于定形。另一方面以人为本,也要克服思维惯性。只有透过表面的现象找到隐藏的规律,才能让建筑呈现原始美感,营造通往人性的诗意空间。

下载 (1).jpg


建筑师有专业技能,也因此有局限于身份所带来的光环的可能性,对此徐昀超保持一种清醒而冷静的态度。站在用户的立场,换位思考,是他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建筑师的身份就好比一个气泡,如果在气泡中那么永远有一层难以逾越的边界。只有气泡破掉,以我为中心的边界会自动消解,这种无我的状态会给设计更大的自由。


有一次,他设计一个幼儿园时园长问,你们的设计怎么做到“以人为本”,于是徐昀超就会蹲下来,模拟孩子们的视角体验空间,考虑对儿童友好而舒适的座椅、栏杆、扶手、窗台;后来,他还听取了幼儿园老师的建议,把原本大人们惯用的彩虹一样的色彩改成了浅色与木色为主的色调,让孩子的视线不会被过多扰乱。

最后,徐昀超说,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有不少相似之处,重要的不是由外而内的,而是由内而外的美,真正的时尚也绝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一直充满变量、不断进化的美学载体。

深圳也是一座在流动中变得越来越好的城市,正如徐昀超所说,当设计渐渐回归于人本位,从人的需求出发,这座城市将在美丽的外观之下释放更加温暖的底色。

联系我们